目前分類:國語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馬友友絲路音樂會 從古老到創新

馬友友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Elgar Cello Concerto by YoYo Ma (1/3)

馬友友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Elgar Cello Concerto by YoYo Ma (2/3)

馬友友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Elgar Cello Concerto by YoYo Ma (3/3)

文章標籤

翰林阿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視新聞】齊白石等名家鉅作 一覽無遺

【人間衛視】齊白石書畫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

文章標籤

翰林阿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美影音【從空中看地球】認知地球的美麗與危機

 

空拍地球景觀 無與倫比的美麗

 

 

文章標籤

翰林阿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翰林國語 社會

配合五下國語第二課

四下社會第二單元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http://home.educities.edu.tw/nkhs9323005/AAAA2000.htm

 

可查詢台灣各地的地名由來喔!!!!

 

螢幕截圖 2014-03-11 23.28.12  

 

 

 

文章標籤

翰林阿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翰林國語 配合五下第三課

首選珍藏 : 生存戰略!!——全力求活的潮間帶生物

撰文:伍薰

若要說,地球上哪種環境化最大、對生物生存的挑戰也最嚴苛,那麼最佳的候選答案,或許莫過於「潮間帶」了!

潮間帶的定義,指著是位於高潮線(漲潮時海水水位的最高點)與低潮線(退潮時海水水位的最低點)之間的這段區域,在高潮線以上的地區,除非發生特殊天災,否則不會接觸到海水;而在低潮線以下的區域,則永遠保持在海水的浸潤下。而潮間帶,所指的就是位在真正的陸地與海洋之間,因潮汐落差而不斷變動的地帶。事實上,潮間帶這項定義,也包含著許多截然不同的生態體系:在岩質海岸(例如臺灣東部),往往會產生大小潮池;而在沙質海岸,有可能是一望無際的沙灘(如臺灣西部海岸),或者因為地形因素而適於紅樹林生長(例如淡水河口)。儘管如此,所有位於潮間帶的自然環境,全部都具備了相同的特色--變動性!

紅樹林

彈塗魚主要棲息在河口、紅樹林半淡鹹水域,圖片為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由於地球與月球、太陽等天體間彼此之間潮汐力的牽引,每天有兩次海水起伏,而潮間帶的生物,也因此必須生存在不斷乾、濕交替的環境裡,再加上太陽旺盛的蒸發作用,不論在溫差、體內外滲透壓等生存條件上都會有劇烈的變化,也因此,能夠生存在潮間帶的生物,多半也都具備了兩把刷子,才能在這麼嚴苛的環境裡生存下來。以下簡介各種生物面對環境變動的方式:

對日曬與乾旱的適應性

海洋生物在面對乾燥時,往往會選擇躲在比較狹窄的縫隙裡,減少陽光的曝曬與空氣的接觸,例如岩質海岸環境下許多的螺類、石鱉等生物;甚至許多貝類,會增加殼面上紋路的密度,藉著增加殼體的散熱面積,透過空氣將太陽帶來的強烈熱度帶走。而某些刺胞動物,例如海葵,除了將觸手縮回體內,將身體表面積縮減到最小以外,還會分泌黏液,減少水分蒸散。另一方面,居住在沙岸環境中的招潮蟹、彈塗魚等,則多半棲居在洞穴裡,以躲避強烈日曬。至於潮池內的生物,則只要潮池不會被曬乾,本質上還是處在水域,不會面臨乾旱問題。

彈塗魚

彈塗魚分布在臺灣北部、澎湖小琉球。(圖片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呼吸的適應

由於在退潮時缺乏海水,許多以鰓呼吸的生物,就面臨窒息的危險。以貝類而言,緊閉外殼且進入休眠模式,降低整體的代謝率,便足以讓牠們撐過這段乾旱時期。

而彈塗魚則發展出額外的呼吸方式:牠們全身的皮膚以及口部,都能用來與環境交換氣體,以保持血液內含氧量的穩定,維持新陳代謝的運作。

覓食方式的適應和特化

由於潮間帶的環境變化多端,絕大多數棲息於此的生物,也依據其食性,發展出相對應的覓食策略。以居住在沙岸的彈塗魚而言,牠們發展出特化過後的大形胸鰭,使牠們能夠在退潮後,在泥質海岸上爬行或跳躍,搜尋藻類或者有機碎屑維生。和尚蟹1甲殼類生物,平時則多半隱沒在洞穴之中。退潮後,趁著沙灘上還算濕潤的短暫期間,牠們會集體爬出洞穴,在沙灘上撿拾有機碎屑補充營養。二枚貝2則會利用斧足3將自己埋在沙灘之中,漲潮時是牠們最快樂的時光,牠們會過濾海水中的碎屑,作為營養和成長的來源。

白鷺鷥

白鷺鷥是彈塗魚的天敵之一。(圖片來源:典藏單位: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


而對於居住在潮池裡的眾多生物而言,雖然覓食的時間比較沒有限制,但是漲潮時,潮池裡的海水能與海洋直接交流,不僅帶走有機廢物,也帶來了一些食物碎屑,因此這時,也是動物們覓食的絕佳時機;甚至,也有部份居住在海洋之中的魚類,會趁著漲潮進入潮池來覓食、產卵等。

潮間帶因其環境劇烈變動的特性,促使生物發展出特異的外型與生存方式。潮間帶距離人類的活動範圍最近,是最容易親近觀察的自然教室,同時也最容易遭受人為的破壞,汙水、廢土等汙染,都會加重牠們的生存壓力。但其實潮間帶生物的豐富變化以及適應力,或許蘊含了演化的生機,多保護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未來說不定它還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註釋:

1和尚蟹類:小型蟹,多分布於沙灘或泥灘地。

2二枚貝類:即雙殼綱,特徵是具有兩片貝殼。

3斧足:雙殼綱具有狀似斧頭的肌肉,可透過伸縮的動作移動身體。


延伸閱讀:

CCC9:悲傷彈塗淚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灣魚類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灣魚類資料庫
 
文章引用自http://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3645/1.html
文章標籤

翰林阿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用小工具

自編生字簿喔~~

新北市教育局提供的好用工具

http://eword.ntpc.edu.tw/index.asp

 

 

螢幕截圖 2014-03-11 23.09.25  

文章標籤

翰林阿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配合翰林 國語 六下 第五課 從空中看地球 

好用小工具

Google 地球

 

01阿代利海岸外的冰山(配合課本36頁)

01阿代利海岸外的冰山(配合課本36頁)

02非洲大草原的象群(配合課本36頁)

02非洲大草原的象群(配合課本36頁)

03巴里島上的梯田(配合課本36頁)

03巴里島上的梯田(配合課本36頁)

04馬尼拉北方的皮納吐波火山

04馬尼拉北方的皮納吐波火山

05阿代利地區的冰山與阿代利企鵝

05阿代利地區的冰山與阿代利企鵝06亞馬孫河在瑪瑙斯附近的曲流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文章標籤

翰林阿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配合翰林國語五下習作

第三課P.20 閱讀練習 "蜂"

  蜂                  唐  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蜜蜂是怎樣釀蜜的?
蜜蜂是昆蟲王國的辛勤勞動者。通常當一隻工蜂尋找到好的花粉時,就飛回蜂巢報信,以舞蹈或腹部的搖擺來告訴同伴有多遠的距離以及花粉的方向,腹部搖擺是蜜蜂複雜語言的一部分。工蜂用喙採集花粉,用特殊的肚子來運送花粉,在牠們的腿上有毛刷以及搬運花粉的“籃子”,當牠們採集時,就用這些工具來工作。牠們不辭辛苦,勤勤懇懇,這邊採了又飛到另一邊繼續採,在每朵鮮花上留連忘返,直到再也承受不了,才帶著沉甸甸的花粉“籃子”飛回蜂房。在蜂房的入口處,有當“哨兵”的工蜂,牠們用觸角探測每只進來的蜜蜂,確認身份後,才肯放行。
當工蜂載蜜而歸時,牠們就會尋找合適的巢房,把花粉球卸下,同時檢查其他蜂巢是否裝滿,還差多少。一隻蜜蜂要往返100多次,而且是滿載花粉,才釀出一點蜜來,而一個好的蜂箱,一周內可以貯50磅的蜂蜜。蜜蜂靠一股凝聚力和滿足群體需要的能力非凡的勤勞與技巧忙碌著。蜂蜜是牠們的血液,如果發現誰來偷蜜,牠們就會群起而攻之,這時,合作就是這個複雜社會的核心。蠟蛾是牠們的公敵,一旦發現蠟蛾入侵,群蜂就會立即行動,毫不留情,共同捍衛蜂房,保護牠們辛勤工作的成果。(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
看看更多相關問號小博士:
  蜜蜂如何找到採蜜的花朵?
  為什麼蜜蜂螫了人後就會死?
  為什麼「蜂王」、「蟻王」活得較久?
  被蜜蜂螫咬了怎麼辦?

文章引用自小蕃薯問號小博士

http://kids.yam.com/why/article/article772.html

文章標籤

翰林阿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